中国革命在那个年代将何去何从?1921年7月,在浙江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建党的思想准备中,有一本著作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就是《共产党宣言》。它的第一个中文翻译者是陈望道。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24岁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修辞,并逐渐成为汉语文法修辞方面专家。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到日本进步学者河上肇等人影响,接触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把原来的名字“陈参一”,改为“陈望道”,意思是开辟新路,追寻大道。
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准备筹备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建党的思想准备,头等大事就是尽快要把《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而翻译的人选,不仅需要精通外语,中文功底要好,更重要是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时这个历史的重任就落到了陈望道的身上。
他带着日文和英文两本《共产党宣言》,冒着寒风,踏着雪花,从上海悄悄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家。这里与上海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相比,既寒冷,又安静。
他在家里废弃的柴房里安了一块铺板,点燃一盏煤油灯,开始了他的翻译工作。翻译,是枯燥无味的,但对于陈望道不一样。《共产党宣言》如同黑夜笼罩中燃烧起来的一把火焰,照的陈望道眼前一片光明,心头腾起一股巨浪:原来,这世上早就有了拯救人类和中华民族的良方啊!
你听: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力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而加入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涅基佐、法国急进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
无产阶级所失去的不过是他们的枷锁,得到的却是全世界!
这就是世界的未来,这也是中国的未来!
陈望道一次又一次激动了,激动的时候,他就高声朗诵《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他的声音传出柴房,在乡间山谷久久回荡。
江南的早春,阴雨绵绵。柴房的两边是邻居的大房,雨水顺着房檐滴滴答答的落在柴房半边屋顶。陈望道的母亲为了不打扰儿子,悄悄将煮好的粽子和红糖碟子放在桌子一边。过了一会,母亲在外面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加点红糖啊?陈望道连声回答够甜,已经够甜啦。傍晚时候,母亲推门去收拾碗筷,发现碟子里的红糖没动,儿子的嘴上却是一片乌黑,叫了起来:你咋把墨水弄到嘴里面去了?原来,陈望道翻译的非常投入,吃粽子时竟然将墨水当成红糖,蘸着吃了。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废寝忘食,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他将《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并交给陈独秀组织出版。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印刷1000本,立刻被抢购一空。在随后的北伐战争时期,作为革命军的必读教材,几乎是人手一本,随身携带。到了1926年,这本书已经印刷第17版,成为在当时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经典著作。
多年以后,毛主席跟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的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排在第一位的,是《共产党宣言》。1949年,周总理对前来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与党员干部分享这个故事时说到:这充分说明,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今天,距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已过百年,中国共产党也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时代,《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将继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