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底线》:一部专业性、前瞻性、思想性兼具的文艺作品
作者:林 沛  发布时间:2022-09-21 10:46:14 打印 字号: | |

  《底线》找到了一条区别于展示激烈对抗的美式律政剧和讲述大善大恶的日式律政剧的故事写法,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思维习惯的讲述模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法治剧路线——它是面向最广大基层矛盾的,有着走心烟火气的温暖现实主义法治剧路线,从属于并印证着这个时代。

    从2019年开始构思、2020年10月开始采风到2022年2月开机,同年5月30日杀青,历时3年,超过1128个小时反复打磨剧本,前后修改共计20稿,AB双组拍摄94天,最终完成了40集成片。

    近日,“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底线》于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上线播出。这也是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

    一方面,法院题材影视代表作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则是普通大众对庭审本身的极大热情。截至发稿时,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已达2027万余场,而这些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522亿次——或是案件直播,或是普法教育,或是案例回顾,在中国,平均每人都曾有40次观看庭审的经历。

    《底线》在此时的出现,正抓住了当下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机,力图完成一部专业性、前瞻性、思想性兼具的文艺作品。

    一、填补稀缺,迎难而上

    此前,中国的法院题材剧至少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敏感性,当一直以来法律被要求维护纯粹的正义,剧集就必须展示十足的正直、无私,任何罪行都必须被绳之以法,任何无辜的人都将恢复清白;二是文戏多,相较于法治剧的其他类型,在大陆法系之下,中国法院题材剧无论庭审或是调解,都更多一些坐而论道的意味。

    以上两点,往往会导致戏剧性不强,或强行加入情感等其他元素,从而造成“悬浮”。

    《底线》力图填补影视剧市场中该题材的稀缺,是一次迎难而上的突破。

    首先,该剧的指导、监制、支持、联合摄制等全流程中,几乎都出现了法院的字样——如众多爆火的法治题材剧一样,《底线》亦采用了深度联动的模式。

    自2019年中旬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与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开始合力创作该剧,成立了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牵头,立案庭、新闻局、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等10余名领导参加的工作专班。法院题材剧的戏剧张力能有多强?《底线》无疑将是一个标杆和示范。

    其次,在剧作上《底线》完成了四级法院体系与师徒三代人的横纵切面的辩证统一,为戏剧的生发、延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剧中,星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方远与榕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宋羽霏同为星城区法院副院长张伟民的徒弟,师徒三人将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司法事业。而今,方远的徒弟兼法官助理周亦安刚刚成为一名法官,曾经的师徒团现在分散到不同的审判岗位,继续发光发热。最高人民法院年轻女干部叶芯的到来,也让星城区法院有了更多变化。

    在40集的成片中,观众将与这些人物一起,经历“雷星宇杀人案”“女销售职场性骚扰案”“中介喝酒致死案”“肝癌妈妈离婚案”等热点案件。在情理法的冲突中,观众可真切体会剧中法官们的那句: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

    二、烟火朴实,温暖善意

    与此同时,《底线》又必须朴实地推开故事。在律政剧精英面貌的刻板印象之外,人民法院的故事要接地气、有烟火气,贴近群众;在观众对法治剧集展示激烈冲突的期待中,人民法院的故事要讲调解、讲疏导,讲“枫桥经验”。

    事实上,在司法工作中,中国法官不但能在田间地头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为了方便群众,甚至会坐着渔船去开庭。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新时代的法官们也强调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先,调解与审判相结合。

    在《底线》中,观众会看到大量调解案例的存在,靳东、成毅等饰演的基层法官、法官助理们会为一个案件不厌其烦、不计成本地来回调解多次,直到群众案结事了。这些案件的时间跨度之大、双方矛盾之深,会让观众切实感到作为法官的不易与艰辛,以及他们同样背负着的朴实的职业荣誉。

    高高在上的法官,收费昂贵的律师,西方国家的司法,也被称为精英阶层的司法。而在中国,人民的司法要求法院工作守护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守护司法的、道德的、人性的底线。尤其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智慧法院、庭审直播等先进体制和理念的出现,《底线》通过涵盖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院、中级法院以及基层法院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以及检察官、律师等群像人物图谱,展示四级三代法院人如何面对新要求、新期待,如何在新时代、新场景中展开工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底线》将如何展示中国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院文化,将如何展示成文法体系下的中国司法自信,值得翘首以盼。

    可以说,中国的司法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东方经验,也提供了大国样本。《底线》既要做社会现实的切片,也要做中国法治的切片。

    因此,在尊重戏剧规律之外,《底线》找到了一条区别于展示激烈对抗的美式律政剧和讲述大善大恶的日式律政剧的故事写法,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思维习惯的讲述模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法治剧路线——它是面向最广大基层矛盾的,有着走心烟火气的温暖现实主义法治剧路线,从属于并印证着这个时代。

    三、专业权威,唯真不破

    现实主义,唯真不破。

    早在拍摄筹备阶段,《底线》10余人的采风团队便开始了前后10多次采风,历时90余天,跨度长达15个月,从湖南长沙、衡阳到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广东深圳、广州的各级人民法院和调解组织开展调研,涉及全国60余家法院;深入采访一线法院工作者200余名,并建立起人物原型档案;收集了500余件司法理念典型、社会关注度高、情与法碰撞的代表性案件。

    项目组经过4次全面升级和全方位大调整,历时20稿,每集精心打磨7稿以上,才完成最终的高质量剧本。

    在置景方面,400余名主创团队成员奔赴4656公里,在长沙实地取景170余处,准备服装10000套、道具30000个,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真实。最高人民法院还组建专家团全程跟组拍摄,对剧中内容、场景、服化道等细节进行专业性把关。

    虽然有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长沙县人民法院为剧组提供真实法院场景,但项目组发现由于法院办公室严格的面积要求而导致真实法院无法满足拍摄机位需求,最终选择了在近10000平方米的影棚内1:1搭景,耗时1200小时搭建共40个高还原度、总计3000平方米的法院内景,以保证拍摄顺利。

    该剧由靳东、成毅、蔡文静、张志坚、王劲松、刘敏涛等多位实力派戏骨和国内知名老中青演员出演。为了将法官形象充分融入表演创作之中,他们在抵达剧组后就被安排了一系列采风活动,在模拟法庭、真实调解中体验司法工作。

    演员们深入基层法院,与法官同吃同行,体验法院日常状态,观察法官工作。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主创团队还选择了一个典型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在法官的示范和指导下,演员熟悉开庭场景,牢记所有庭审流程,熟练掌握专业术语,进行了多次模拟法庭的排演。

    《底线》一剧大部分从长沙取景,而剧中的“星城区法院”亦是伫立在网红之都,新型案件源源不断地涌入,“家暴父亲以房养老套路贷和赡养案”“餐饮网络平台强制二选一不正当竞争案”“共享钢琴案”“明星虚假诉讼案”“跨国医药集团在华行贿案”等案件,将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一一呈现。这些案件是对新型社会问题的深度折射,也呼唤着与时俱进的理解与认同、智慧与解答。

    “中国庭审公开网”数据显示,在庭审直播的数量上,湖南省及长沙市都名列前茅,仅次于广东省及广州市。这意味着在庭审公开制度的建设以及普通民众司法意识的培育上,这座城市有着先天的优势。

    《底线》由湖南潇湘电影集团旗下当燃影业制作发行,团队也是该剧的出品方之一。在先进的司法理念与层出不穷的新型案件的碰撞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底线》有成为示范、标杆和引领法治作品的潜力。


    (本文系《广电独家》原创作品 《人民法院报》2022年9月21日第二版刊载)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渝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