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诉源治理,则是治理社会之“未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重庆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保障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三级法院新收案件101.3万件,同比下降18.2%,诉源治理效果明显。
全面激活在线诉调对接资源库
推动健全诉源治理大格局
“没想到我们这么大额度的纠纷这么快就能解决!”去年6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巧用委派调解,依法化解标的额1.5亿余元的保理合同纠纷,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原来,深圳某保理公司按照签订的8份《保理融资用款确认书》分8次向深圳某实业发展公司发放了合计1.5亿元的保理融资款。后因后者违约,前者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偿还保理融资本息,支付违约金及实现债权费用。
“我们立案庭初步审查后认为,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具有一定调解空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林杰说,因案涉涉侨企业,于是决定委派已与该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的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起初当事人对委派调解是不信任的,经过我们反复向双方当事人宣讲诉源治理以及‘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相关规定,详细告知诉前调解优势以及调解组织的基本情况,最终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理解与信任。”林杰回忆说。
经过反复磋商,当事人的分歧逐步缩小,并就纠纷的解决、诉讼费等费用承担达成一致意见。
解决纠纷是目标,多元化是手段,完善机制是关键。为延伸拓展诉源治理网络,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横向深化与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加强与金融、物业、道交等专业调解组织协作;纵向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对接基层社会治理单位747家,及时预防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全市法院诉前调解39.2万件,调解成功31.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2.5%、58%。
此外,重庆法院还建设诉源治理信息化平台,与市委政法委综治平台对接,实时展示各区县、乡镇“万人起诉率”、各类案件变化情况,推动市委平安办诉源治理24条措施落地落实。
全面升级诉讼服务大厅
巩固提升“一站式”建设成果
“您好,请问您需要帮助吗?”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忠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导诉员立即上前搀扶并询问。
“我要立案,老赵欠我钱,两年都不还。”老人气呼呼地说。
“好的,您别着急,我带您去办理。”
“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文明、体验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服务好不好、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直接关系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和公信力。”忠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初,忠县人民法院把升级改造诉讼服务场所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
忠县人民法院升级后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服务、诉调对接、速裁三大区域,并配置诉状自动生成、诉讼风险评估等智能系统。同时,打造集立案、缴费、档案查询、第三方参与司法、保全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服务柜台,实现诉讼事务“一站通办”。此外,还筹建了24小时自助服务云柜,方便群众诉讼。特别是去年11月,疫情防控期间,忠县人民法院的“12368”热线呼叫电话此起彼伏,为群众提供了立案指导、案件查询、诉讼咨询、联系法官、法院信息查询和投诉建议等多项服务,“手把手”指导网上立案或引导线下邮寄立案。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忠县人民法院近日获评“全国优秀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
“为巩固提升‘一站式’建设成果,我们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制定规范民商事立案及管辖16条措施。”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法院全面升级诉讼服务大厅,设置“智能导诉系统”“智能云柜”,发挥12368热线“一号通办”功能,办理群众诉求58.3万个,诉讼服务质效保持全国前列。构建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帮助老年当事人跨越“数字鸿沟”,服务温暖“夕阳红”。
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助推法治重庆建设
“我们去催了好多次发工资,就是一直不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嘛!”去年9月,渝北区人民法院收到393名劳动者的诉状,要求重庆某科技公司发放拖欠工资。
为缓和双方对立情绪,实质化解矛盾,加强诉源治理,渝北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代表委员联络站”协调治理作用,邀请市人大代表邓明鉴、林必忠、陈会兰共同参与案件调解。
3名市人大代表从法理、情理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劳动者选择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调解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引导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代表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促进双方协商,争取“双赢”局面。
最终,393名劳动者在渝北区人民法院两江审判区自愿撤回起诉。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政法工作,重在基层。“代表委员联络站”是重庆法院加强诉源治理,深化拓展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中的一项。
为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司法资源下沉路径,重庆法院推出深化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建设“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和“代表委员联络站”两个平台支点、建立“一街镇一法官”和“一庭两所”两项机制、建设“车载便民法庭”和“云上共享法庭”两个支撑,以平台引导机制建设,以机制丰富平台功能,以科技赋能机制平台,体现平台、机制、科技融合发展思路,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水平。
去年以来,“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入驻调解组织、调解员分别达到2299个、8519名,月均调解案件3.6万件,调解成功率78.3%。在人民法庭、专门法庭等挂牌“代表委员联络站示范联系点”12个,以点带面推动“代表委员联络站”向一线延伸。“一街镇一法官”细化拓展出“一企业一法官”“一园区一法官”等特色品牌,精准供给“定制化”司法服务。积极探索“一庭两所+”模式,合川、永川、綦江、潼南、城口、奉节、酉阳、巫山等地法院推动将辖区乡镇平安办、镇村社调解组织、专兼职网格员等纳入联调机制,助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跨网跨域共享的“云上共享法庭”增至311个,扩展到律所、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当事人出庭方式、出庭场所更加多元。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利表示,接下来,重庆法院将持续深化拓展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司法服务,推动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助推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在深化诉源治理和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