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月,团市委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对1998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重庆获命名的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进行系统梳理,按照单位自查、逐级报主管复核、市级集中审核、抽查答辩评审等程序开展了复核工作。此次,重庆法院系统共计有16家单位通过复核,继续保留命名,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辖区两级法院7个单位全部通过,其中,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作为重庆法院系统唯一一家单位,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现场审核、答辩评审程序。
近年来,市五中法院辖区两级法院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深化审判延伸工作,强化制度探索、未成年罪犯帮教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等,加强与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积极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法检、院团协同共进,在家庭教育指导、选聘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等方面下功夫,织密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之网”,形成了重庆法院普法宣传活动品牌“小公民法律课堂”,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优法治环境,相关经验在全市法院推广运用。自2016年10月,市五中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被共青团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后,2021年还被评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被评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打造特色专门审判。建成独立建制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履职尽责,认真审理每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在刑事案件中坚持“圆桌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合适成年人在场、“四分开”、回访帮教等制度,已审结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达到100%,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出庭率达到100%,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率100%。贯彻法庭教育制度,对判决有罪的未成年被告人,针对其犯罪类型及其动因等,当庭组织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教育单位等集中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并将教育内容写入判决书。坚持严把证据关、裁判关,确保案件审判质量。
在民事案件中积极保障未成年人诉讼参与权、引入心理干预等机制。严格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坚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十余次。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机制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独特价值,2022年受理了市检察院五分院对在有未成年人聚集的QQ群违法传播淫秽视频的行为提起的全市首个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重视在涉未成年人个案中寻找和确立裁判规则,通过个案办理,先后形成了支持祖父母行使探望权利、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撤销监护人资格、改变探望方式征得未成年子女同意等具有创新价值的裁判规则,为社会树立规则性指引。
做优特色保护机制。依托司法大数据,同成都中院合作,在各自辖区推广运用“成渝两地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犯罪人员公示平台”,由法院录入和维护性侵未成年人等案件的罪犯数据,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入职人员筛选便利,防止前科人员流入,实现未成年人成渝两地跨地域司法保护。
打造“儿童心理咨询室”,统一视觉标志设计,内置聊天区、玩具角、图书架、心理治疗沙盘等,引入了符合未成年人审美需求的装修风格和家具内饰。
与市中医院签订协议,共同搭建在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机制,根据个案需要,邀请心理专家对在案件中身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未成年人实行心理疏导或干预,帮助其尽快走出阴影。
针对性侵未成年人反映出的问题,与市检察院五分院共同指导辖区江津区开展未成年人入住旅馆登记工作试点,对未成年人入住旅馆等实行强制报告制度。
用好法院干警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筑牢校园法治围墙。干警到10所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到伤害,减少校园纠纷。
培育特色宣传品牌。以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为抓手,延伸司法服务。有意识选拔审判经验丰富、性格温柔细致的女性法官承担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和延伸服务工作,在辖区未成年人群体中逐渐树立起“法官妈妈”经典司法形象,并依托“三步帮教法”等经验,创造了多个帮扶经典案例。在市高法院指导下,在全市法院首创“小公民法律课堂”普法品牌,以“校园课堂”“法院课堂”“社区课堂”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法官“走出去”(进校园、进社区)和未成年人“请进来”(到法院)相结合,帮助未成年人规避伤害和风险,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
“小公民法律课堂”打造标准精品课件十余个,建立了一支青年讲师队伍,相关经验在全市法院推广运用,并创立“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普法新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到户外、到现场感受新型法治课。近年来辖区两级法院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讲活动3000余场,受众70万余人。
涵养特色法治文化。用好司法大数据,发布《“小公民法律课堂”普法宣传活动基本情况报告》《家事审判白皮书(2017—2021)》《妇女权益司法保护白皮书》,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未成年人校园伤害案件典型案例、辖区家庭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实现社会价值引领。将每年5月定为“小公民法治红五月”,集中开展“小公民家庭教育指导周”“小公民的民法典课堂”“六·一小公民”等系列子活动。用好司法建议等载体,积极推动司法调研成果向未成年人保护政策转化,2014年以来,针对规范《出生医学证明》出具流程、在校学生预防性侵意识教育培训、防止娱乐场所录用未成年人童工重要问题发送司法建议,为优化社会管理建言,得到主管部门积极回应。